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風城男子

壯志消欲盡,淚灑蓮花池

已更新:2021年4月3日


一百一十年以前,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夕寫給妻子的訣別信,裡頭有一段這樣寫著:


「第以今日時勢觀之,天災可以死,盜賊可以死,瓜分之日可以死,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,吾輩處今日之中國,無時無地不可以死。」


那時候中國人千千萬萬,每個人都是同他一樣的感受嗎?當然不是!堂前歌舞,青樓醉飲,流水馬龍,花月春風,渾噩度日的人,大有所在。


我們對同樣一個情境的領略頓悟,總是如此迴異不同,自古皆然。


當一個國家專政腐敗,無心執政的時候,悲慘的命運將不再是隨機,因為「慵懶,隨便,不在乎」是一切「意外,邪惡,貪念」滋長的溫床。


當時年輕的林覺民一定感觸良多,才會寫下「無時無地不可以死」這種對國家悲涼絕望的臨終血書。


可嘆一百年後,這個當初他以鮮血換來的國家,兀自飄渺動盪,腐弱不振。


今日台灣,KTV燒把火可以死,下水道工作可以死,走在路上被砍可以死,遊覽車出遊可以死,火車被撞出軌可以死,開飛機出任務可以死,飛彈誤射可以死,燒煤氣吸空污可以死,沒錢沒勢可以死,無時無地不可以死!


你說這都是意外,能怪誰?我還記得當初在美國研究所修工業與職能安全的課程時,教授說了一段話:「在所有的意外中,真正因意外本身而死的因素大概占1%,其他99%都是因著人為因素與疏失造成的。」


舉例來說,施工看板掉下來砸死了路人,99%是因為沒有按規定固定綁好,只有1%是因為突然來了一陣12級的颶風無論怎麼綁緊都沒用。


所以我該如何對比一個「努力認真,戰戰兢兢」跟一個「無能無心,渾渾噩噩」施政的政府呢?韓國瑜的市府團隊跟陳其邁還有整個蔡英文的行政團隊,是最鮮明的對照。我至今仍然不懂台灣多數人(假設民調可信)的邏輯與智商,如何可以把前者當成草包而把後者視為光榮與進步。


不過果報自受,反正台灣現在是個淺碟的弱智社會,出了事的SOP就是:一起為傷亡者祈福,為救災人員打氣,大家開始捐款奉獻,告別式慰問家屬,一定會查明真相究責,檢討改進保證不再發生⋯然後等過了一兩個禮拜,慣性濫情的「天佑台灣」風頭過了以後,又是一如往常的吃喝玩樂。


然後等到下次又出事的時候,再重複同樣的SOP⋯這種戲碼,百看生厭,屢試不爽。


生活在這個島上,你說台灣人的命很低賤、很廉價嗎?從很多方面來看確實是如此。可是當你看到一群無尾目在井裡頭那麼高興快活的時候,你又怎麼忍心告訴他們,生命與生活其實是可以有另外一種更好的選擇?當然如果你真說了,他們還會罵你是眼紅舔共呢!正是大悲無言。

916 次查看12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12 Comments


a0937616964
a0937616964
May 01, 2021

知道所有發文後面內心之沉痛,我們這世代的人,看得多麼清楚啊!而摧毀美好世代的人,卻也是跟我們一起滋養長大的同世代人,哈哈,多麽荒謬啊! 我們從包容到現在出聲,閣下震聾啟聵之言,字字是我們的心聲看法啊!

Like

Michael Chou
Michael Chou
Apr 07, 2021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518379078416811/posts/2751280078460032/ 綠色當權的年代,卻不僅僅是依靠恐懼來統治,更依靠一種藉以混淆是非的 "敵我二分" 的洗腦方式:一來讓人們對於是非善惡麻木不仁,甚至絲毫無感,二來則是藉著 "仇中反華" 塑造一種純屬虛構的所謂外來威脅,讓人們誤以為這樣一種外來威脅才是真實有害的,而一般之善惡是非相較之下就變得不重要,或是變成一種 “自己人”的家內事,而一切非綠之異己則是屬於 “敵人”;自己人犯錯無妨,可原諒,可呵護,但是敵人就是敵人,敵人就算是對的,也是錯的,就算是善的,也會被視為邪惡的。

Like

Hailey Chen
Hailey Chen
Apr 04, 2021

別跟我說,你懂得我的痛😥 2021-04-03 新竹馬偕 心臟內科 劉銘恩醫師 「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,一間住著痛苦,另一間住著歡樂,人不能笑得太響。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。」 這是奧匈帝國作家法蘭茲 · 卡夫卡 (Franz Kafka 1883-1924) 在其大作《箴言錄》裡的一段雋永的佳句。身為心臟科醫師多年,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宣告病人病情有所進步,可以安心出院的歡樂中﹔或是肅穆的告訴病人家屬,病人病情惡化,可能即將要面對生命終結的痛苦中,來回地擺盪。 但是即使看多了生死的無常與不可捉摸,昨晚,仍然為著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鐵道事故,而潸然淚下。 你我的心,當看到這個難以接受的意外,總會有許多的難以接受與憤怒: 為什麼安全回家的路,竟是那麼遙遠? 為什麼出事之後的究責,總是雷聲大雨點小?總是讓原本弱勢的人扛起大部分責任? 為什麼攸關人命的工程,無法遵循基本的SOP? 為什麼我們的職場,總是缺少敬業的「職人精神」? (原意是: 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,以擁有嚴謹、專業、用心、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) 但除了憤怒,當我們面對這個隔壁房間,總是充斥著痛苦的世界,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? 在安靜默想中,無意間聽到了這首詩歌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wURDf2TJj4 “這世上的苦難 像海浪不曾停止 拍打海岸 人們相聚離散 有沒有一種約定 永遠不更改” 邊聽著這首撫慰心靈的歌聲的同時,我的兒子傳來訊息,有一位罹難者是他的高中同學。我看著名單裡,許多逝去的生命都是年輕人(你們,都是因為急著回家,所以買站票的嗎?) 我的淚水再次潰堤。 或許你我真的不認識這些死傷者以及他們的家屬,但是當我們聽到殉職駕駛母親的這句話: 「希望兒子沒有痛」時,相信我們無法不動容:我們真的無法體會與安慰,這位失去摯愛母親的痛楚。 看著事故現場,呈現車體遭受衝撞後的扭曲,變形,擠壓,撕裂,更讓我們怵目驚心。 當我因此想起,曾經照顧過每一個在病床上喊著痛的病人臉孔,就深深為每一個逝去生命,所經歷瞬間巨大的痛楚而心碎。也因此,我們更需要為每一個因著這場意外,經歷了失去親人,而同樣感受到生命被扭曲變形,內心被痛苦擠壓,被撕裂的家屬禱告。因為這樣的苦,這樣的痛,會像清水斷崖旁的海浪,在人生的潮起潮落中,不曾停止地拍打我們的心! 同樣的,現在還有許多生命垂危的傷者,正在醫院裡勇敢的奮戰,我們需要繼續為他們守望祈求﹔也要向花蓮各家醫院裡辛苦搶救傷者的醫療團隊深深致敬,願上帝賜給他們智慧,信心與能力,使他們能成為這些受傷生命可以重新來過的陪伴,鼓舞與醫治者。 現在,容我們暫時擦乾眼淚。 或許,面對痛苦的世界,我想到,我們至少還可以學習這三件事: 1. 愛,別慢慢來 每一個摯愛生命的逝去,總讓我們感嘆,為何我們沒有及時的向他們道別,與深深道愛。 「我們都更盡力地去避免痛苦,卻不去努力地獲得快樂。」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 (Sigmund Freud 1856-1939),鼓勵世人面對痛苦時,需要轉換眼光好產生正向思維。 面對突如其來的逝去與痛苦,我們無法預測與躲避,也因此我們更需要把握每一個可以去愛,去給予的機會,以至於當有一天我們沒有機會再去愛的時候,我們會了無遺憾。因此,每一次震撼我們的苦難,都是在提醒我們,把握每一個向你所愛的人,表達愛的機會。 就像耶穌在十字架的痛苦中,對你我殷切的提醒:(約19:26) 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,就對他母親說:「母親,看,你的兒子!」又對那門徒說:「看,你的母親!」 生命最後的僅存氣息,祂向我們示範了,如何竭盡所能地向所愛的人道愛。 所以,看,你年長的父母, 看,與你同甘共苦的配偶, 看,你充滿關愛的孩子, 看,你身旁每一個愛你的人。 愛,別遲疑。 但是,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如此。每天與你身處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,搭電梯時向你微笑的鄰居,就在距離你家不遠的巷弄裡失去家人關愛的孩童,面對突發變故而手足無措的鄉親,甚至是遙遠世界的那頭,沒有衣服與鞋子可以穿的陌生人。 當你伸出你的手,你會忽然發現,及時的愛,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富足,給這個痛苦的世界注入了盼望,讓你面對無數的道別時沒有遺憾。與其一味的想要逃離痛苦,不如學習及時給予愛,那是你真正經歷快樂的機會。 2. 復原,要等待 「沒有別的痛苦,比在苦難中回憶幸福的往日更痛苦。」這是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 (Dante Alighieri 1265-1321),在他的鉅作史詩《神曲》中留下給世人的提醒。 每一個失去摯愛的創傷,都需要時間復原﹔同樣的,這個世界目前依舊處在新冠疫情的劇變中,等待復原。在疫情中,有許多人失去了原先穩定的工作,有更多的家暴事件出現,有許多人的求學進修計畫被迫中止,有無數人因為焦慮,憂鬱而求醫,有急遽升高的自殺通報案件,當然更殘酷的是,有284萬的家庭面對摯愛家人的逝去。我們都在等待復原。 心理學家伊麗莎白.庫伯勒.羅斯(Elisabeth Kübler-Ross)於1969年在她「論死亡與臨終」一書中,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過程中的五個獨立階段,這就是著名的「悲傷五階段」(Five Stages of Grief)理論。經過多年心理學家們的實證研究發現,這樣的歷程,不只適用於面對死亡,也適用於當人們面臨生命中重大變故,例如: 自然災難、重大意外、疾病,乃至重要關係的失落,例如失戀、離婚、至親好友過世、寵物死亡等,均可能出現這樣的反應。這五個階段是: (1) 震驚/否認(Shock/Denial):「不會吧,不可能啊!」「不是一直以來都好好的嗎?」 (2) 憤怒(Anger):「為什麼是我?這不公平!」「都是我的錯!」「都是你害的!」 (3) 討價還價(Bargaining):「如果她能醒來,我什麼都願意。」「再給我一點時間!」 (4) 沮喪/憂鬱(Sadness/Depression):「我不想活了,活著還有什麼意義。」「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!」「我的世界毀了!」 (5) 接受(Acceptance): 「會沒事的!」「事情總會過去的!」 釐清你自己,以及你身旁關愛的人,正處在這個歷程的哪個階段,是邁向復原的開始。既然這是一個不長不短的歷程(大部分的人會在一年內走過這段歷程),我們需要耐心等待。 面對身旁正在經歷失落的親友,我們能給的最好禮物就是: 真誠地傾聽,溫暖而堅定的陪伴,以及幫助對方建立「現實感」的同理。 同樣的,面對自己的失去,等待是一個允許自己悲傷的過程。等待就像昨晚我聽的詩歌,給自己一個機會等候超越苦難的上帝,等待祂有一天能告訴我生命的答案,渴望領受超越時空的祝福,以及有一天不會因為死亡而隔絕,那永遠的愛。 3. 活,就要精采 「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,而要求歌聲做報酬。」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(Rabindranath Tagore 1861-1941),用一句話,道盡了我們面對痛苦的無奈與無助。 生命既是短暫的,當我們還能活著,就要學習倒數計時。身為心臟科醫師的我,每天睡前的晚禱,總會提醒自己:「過了今晚,距離我肉身生命終結的日子又靠近了一天。所以我當如何面對明天?」 所以我們要在有限的日子裡,學習活得精采。二戰期間,在集中營差點死去,也在集中營失去父母,兄弟與新婚妻子,後來成為創立意義治療(logotherapy)的心理學巨擘維克多·弗蘭克(Viktor Emil Frankl 1905-1997)曾說: 「人類可以經由愛而得到救贖。我了解到一個在這世界上一無所有的人,仍有可能在想念他所愛的人時嘗到幸福的感覺,即使是極短暫的一霎那。」 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努力,讓自己的生命發現意義: 學會和自己獨處,不要輕易妥協,用心工作與盡情遊玩,踏出舒適圈,勇敢去愛,無私的奉獻,探索自己的喜好,寫日記抒發情緒,記錄感恩的事,大量閱讀,與好友歌唱,接納與愛真實的自己,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。 最後,你更別忘了這段智慧的提醒:(聖經傳道書 6:12現代中文譯本) 在這短暫、空虛、好像影兒飛逝的人生過程中,誰知道什麼是對他最有價值的事呢?誰能告訴他死後這世上會發生什麼事呢? 有一位為了愛而犧牲,為了讓人活得有意義,而甘心經歷死亡,且身體經歷被撕裂痛楚的耶穌,祂要來告訴你這個答案。 每一年復活節的早晨,我們都在記念,這個能讓我們走出痛苦,通往上帝國度的歷史事件。有一天,當我們生命終結的時刻,我們終會發現,原來這些看似至大痛苦的事,不再是句號,而是一個箭號: 箭號的那頭,祂正用釘痕的雙手,迎接我們展開全新美好的旅程!(當然,我們還可以尋找久未見面,正在那兒等待我們的親友。) 不過,在那時刻之前,讓我們先一起來學習: 愛,別慢慢來! 復原,要等待! 活,就要精采! 愛復活。讓愛復活。用愛,等待永恆的復活。

Like

kelvin450710
Apr 03, 2021

既可悲又不值得可憐的鬼島.......

Like

羅傑 鄒
羅傑 鄒
Apr 03, 2021

#這一次火車意外脫軌,死傷慘重;咱們台灣,再不重視公共安全的問題,會有更多無辜的人,受到傷害! #「...妳們說聽到了...卻不作為...」,這就是國家領導人的寫照⋯⋯


Lik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