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疫苗開發是科學不是政治宣傳



科學家最大的悲劇,就是被殘忍的統計數字扼殺了原先起初美麗的假設。但是面對科學,我們只能謙卑。


在藥物開發中,並非所有突破性的新藥配方都能轉化為上市新藥。全世界所有的生物製藥公司都在努力開發新的藥物與療法,來滿足人類面對疾病時的醫療需求與挑戰。但這些努力在開發過程中,往往要經歷無數次的失敗。


儘管人類在藥物研發方面,已經取得了眾多科學和技術上的突破,能夠提高藥物開發的效率和成功率,但仍有大量臨床試驗最後是失敗的,未能生產出新的、有效的和安全的藥物。


一般來說,大約有70%的二期臨床試驗會失敗。雖然這個百分比可能看起來很高,但因為這些二期臨床試驗都是「探索性的機制假設驗證」,所以在一定程度上,大多數的二期試驗會失敗是很正常的。


一旦通過二期臨床,進入三期臨床試驗的失敗率大概會減為50%,也就是說藥物成功的機會將是一半一半。這是因為三期臨床試驗主要是「確認性的治療結果驗證」,從理論上講,如果二期試驗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抗體數據,雖然成功的機率會增加,但是仍然有將近一半的新藥會失敗,這也是為什麼沒有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的藥物,是不可能通過審核認證的。


一般人以為疫苗二期和三期的試驗,僅僅只是試測人數規模上的差別而已,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。二期試驗著重在「機制性」,看的是生物標記(biomarkers),例如抗體量有否變高、腫瘤是否變小等等,但是這和藥物是否真的能達到治療效果,並不能單純畫上等號。


簡單說,科學家在二期試驗看得只是該藥物的「生物效果」,並非真正的「治療效果」。只有在第三期的臨床試驗,才能驗證該藥物的真正治療果效。


事實上任何病毒在人體的免疫過程都相當複雜,後天打進體內非經由自體免疫機制而產生的抗體,有時候就算抗體量變高,也不能直接代表該疫苗的保護力跟有效性。這也是為什麼美國FDA (食品藥物管理局) 要公開明確警示,反對用「抗體含量」的測試結果作為評斷一個疫苗有效無效的依據。


這是因為在世界各國,新藥三期試驗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。如前所述,不論二期試驗的數據如何亮眼,大約有一半的新藥也會在第三期臨床試驗,失敗以終。


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國產疫苗在沒有經過第三期臨床試驗,就要貿然開打是何等荒謬的一件事情。如果政府為了政治操作,任由側翼網軍製造謠言,那不僅是違反科學,更是違背人性。

面對病毒我們唯有誠實與謙卑,才能真正擊敗它。

478 次查看14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